查看原文
其他

完整版|吴声:基于场景设计,万物有灵体验时代已经到来

2015-11-22 吴声 笔记侠



人物名片:吴声,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场景革命》作者,前京东副总裁。


关键词:商业革命 场景时代 成果经济 社群


场景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开始转型,新的商业模式会重新构建,来听听吴声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场景革命。




笔记|笔记侠 编辑|笔记侠 越越&猫三木

根据2015年11月21日吴声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举办的“场景革命的东西方对话”演讲整理,经主办方及演讲嘉宾审阅授权首发,PPT照片来自李泽江,转载请联系kezhou20或回复“转载”,违者必究。


演讲笔记完整版首发——


移动互联商业模式的重构


今天我来到厦门,我就想到从小随父母定居在厦门的诗人舒婷在《致橡树》说:“如果我爱你,我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当我们在厦门谈到舒婷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联想,是自然而然联想到的场景;当我们浮现几个月前研习社的课程时,场景在不断地输出。最近,咖啡店连锁品牌COSTA在2015年销售最好的单品是康桥特调柠乐,这个名字让我们联想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个不能激活我们联想和自我设定的情境,就不能成为场景。


我们正在不断迭代成为更加富有人格魅力的独特存在,再没有大规模的趣味一体化了,每个人所用的智能终端和手机正在赋予我们个体独立的存在,小众的行为才是大众的主张,这是新消费的规则。与其说我们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不如说人已经变了,比如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现场学员,你们执着、爱学习、勤奋,这个执着有点顶真、轴、创新的意味。你们本身就是社群化的存在,这个社群一定是烧脑、自组织、超链接的,今天的用户更多以社群的形式存在,而无论分享、产品、服务,都在做着一个细分领域的极致单品。


极致单品从一开始就意味着未完成,产品代表着入口,它是社群可以形成的理由,或者代表同场竞技的资格,我们来看下面一张图,我们是把它定义为社交通讯即时软件,朋友圈图片,还是咖啡厅的一次聚会?我们可以定义为IP(知识产权)化生存。



常被称为“日本版微信”的LINE,来中国上海马当路开了第一家咖啡馆LINE,它的咖啡店为什么人气爆棚?用户是LINE的粉丝和用户,产品是LINE的新场景,平台是LINE,LINE用户+场景等于造货能力。人与货、场的关系变了,因为场景,线上线下融合了。今天日本的动漫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那就是都会标配VR(虚拟现实)功能。智能家居也因为场景被重新激活,比如乐视智能TV等,这是基于互联网客厅的激活,成为家庭沟通痛点的解决方案。这种激活是不是也告诉我们,互联网的家装也从耐用品迭代到快消品?是啊,为什么租房就不能有装修呢?为什么家装要五年十年才能换一次呢?信息在今天不是唯一维度、单一镜像的表达,而是不断灵动、不断重构的景象。


我前不久说:壁纸和墙纸行业一定会快速消亡,因为我们对一成不变的生活难以忍受。通过手机、投影仪、智能设备可以重构我们的墙、情绪和状态,不断地被赋予能量。再伟大的背后作品都有它的审美周期,这个动态结构的背后是这个时代消费的即视感。


当一个信息、产品、服务打动我的时候,“扫码立购”代表消费背后的快速连接、交互,家居和汽车就等于相同的存在。喜马拉雅电台的火爆是代表声音为互联网时代人格的伴随,还是交通的滞缓?其实是汽车成为了我们的亚环境、成为了交互的场景和社交的工具。交通拥堵也催生了自行车,比如700bike、乐视智能自行车等品牌,自行车以清醒而优雅的形态,成为了鄙视链的环节,代表了品质生活和都市沉浸式的体验。通过骑行可以深入一个城市的民俗,比如在厦门曾厝垵,这更多代表的是我自己停留于此,探索其中,成为身心体验的道具和中介,原来真的“有一种慢叫做快”。



关于机器人、深度学习,重要的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通过深度学习,你可以同时成为深度学习的培训员;通过家庭机器人,你也可以成为机器人的使用导师。每个新产生的迭代,都离不开人,人+智能硬件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场景,这种耦合、糅合、共生定义了我们的所有。有了手机,就有了定位(LBS),就能形成关系链条,不管是服务还是内容的关系链条。原始的人本状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进而陷入评论等新语境的狂欢。难道朋友圈不是最大的场景吗?


当我们讲认知的时候,更多是与场景、情境、环境有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自身思考,我们更是被身边的人、发生的事件所左右。这个社会网络经常表现为我们的订阅关系、通讯录,我们认为我们的朋友圈经常被刷屏了,其实是被订阅关系和社会网络屏蔽。虽然柴静《苍穹之下》刷遍了朋友圈,但我身边一个朋友几个月前采访了7个导游,有4个没有听过柴静,可见还是有很多隔绝。


如果我现在讲十个亚文化的关键词,可能还是很多人会没有听过。任何关于文化、亚文化、社会的表达,一定是镜像的、静止的,这形成了基本场景,比如现在,我在研习社演讲,基本场景是我在这个时间和场地的演讲,还有特定用户的体验、感受、状态,但是这有意义吗?如果以LBS定位技术结合社交网络,形成一个转发和连接的存在,成为交互的节点,那它的价值是最大化的。而这个伴随和拥有的时间会催生链接,成为新的语境,基于时间的投入和付出才形成了这个真实场景的消费。


正如死飞代表极致的释放,而不只是没有刹车的自行车;正如研习社学员不是学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当我们在谈死飞的时候,自我表达如果是动力,这种标签化、圈层化、人格化的表达,会成为真实消费的场域,而消费与付费才是我们商业模式设计的初衷。


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革命




基于场景为本的定义,是一种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洞察。当我们在谈产品的时候,场景更多是一个烟雾弹;当我们谈汽车的时候,自行车和骑行成为新的场景,死飞已经蕴涵小众趣味的认知,这种亚文化就代表社群能力;当我们在谈论产品,我们就在谈社群;当我们谈场景,就是精神消费的洞察;当我们谈以场景为本的商业设计,我们能否通过场景链接与用户的关系?在分布式认知的情况下,每一个亚文化都代表更加碎片化的用户聚焦能力。


传统商业模式正在被深度融合的人机场景所替代,原来的购物不重要,购物的关系成为关键。你陪闺密购物的时候,自己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也购物了,这正在进化为购物关系。在场景时代,社交化正在成为场景时代的重要表达。



全球高端功能性运动品牌Under armour(安德玛)成为了跑步的标配,它说,棉是我们的敌人,也就是说平庸是我们的敌人。互联网教育的最大敌人是教室,我们不需要教室,如果今天悦华酒店让我们感受教室一样的存在,我们不如集体自刎。去中心化正在成为真正的中心,多中心成为内容生产和口碑的节点,而口碑就是我们的渠道,人本身正在成为内容分发和营销的渠道,达人生产内容,也传播内容,口碑成为新中心。


今天,我们要注重用户意见的收集,但是回到商业的原点,小米作为基于互联网的电商模式,它是怎么购买流量的?有人说它不就是靠微博微信的社会化营销、性价比和“为发烧友而生”的理念吗?也许,真正的答案就在于每个米粉的表达渠道,就像字幕组一样,要给他们佣金、提成、激励呢?他们不要佣金、提成,参与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需要的是能够发自内心的参与以及价值感,会主动、不遗余力地分享传播。这个逻辑告诉我们,人不仅仅是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也是品牌公关渠道。


据说一个米粉,能够帮忙卖出几十部小米手机。对于米粉,参与就很有荣誉感了,他不需要钱,给钱是对他的侮辱和伤害。AC尼尔森调查指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趋势是成果经济。只要你的分享对我有用,我就愿意为此付费,这就是成果经济。忘掉微信文案能不能超过10万+阅读,大家知道吗?微信里面阅读量最大的是养生、心灵鸡汤、健康,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我们品牌的定位体系能够形成真实的场景体验和交互构建,才有机会形成口碑。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学员,就是因为在一次次的学习中形成筛选甄别,可以说,颠覆式创新研习社这样的社群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



传统产业转型最应该改变什么呢?和达人运营、口碑运营一样,DT为王(DT是数据处理技术——笔记侠注)。互联网只相信亚文化、社群、人格化、圈层化、口碑数据的存在,在运营端是DT。正如我刚才说,墙纸和壁纸行业一定会消亡,不是我们和它过不去,而是基于自身情绪的表达、家庭场景的理解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灯光和灯具也在面临一次大面积的洗牌,会被更加人性化、场景化的智能产品所替代。阿里入股苏宁,都意味着新场景的可能性吗?不,都代表着传统场景。当他们没有创造新场景,就不是在突破原有场景,而是在消费原有场景。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什么在海外大动干戈?因为出国行代表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生活方式体验、是互联网人群和年轻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场景。两家支付工具的海外地推之战,是一场对场景的争夺。手机是基于身体的感官存在,它成了一种生活的意义、代表了生活状态的更新。比如你现在不好意思去丽江了,因为丽江已经代表了一夜情。



我们不得不说,小米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那我们有没有办法运营千万的粉丝,而不是运营千万用户?KK说,如果你有1000个铁杆用户,你在互联网边缘就能够自在地生存,对于传统而言,这些粉丝就是原来的销售渠道。社群才是新商业行为的DNA。


罗辑思维为什么可以卖出10万本的KK新书《必然》?因为它自带流量,所以,今天的产品一定要天生爆款、自带势能。不要跟我说产品为王或者流量至上,而是你的产品能不能做到品类和品牌的集合,能够天生爆款、自带势能,势能代表其它品牌、组织、机构、个人主动连接的意愿。这个时代,消费者对于自身的表达,更多的不是需要,而是想要,需要就会比较,想要就会千山万水也要找到你,要知道,谈钱会伤感情,但是谈感情必定要伤钱。


微信是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大部分的人睡前最后一个动作就是看微信朋友圈。前不久腾讯基于微信做了一个定义:腾讯希望扮演连接力的角色。那我们能不能扮演特定圈子的连接力?我们的产品、用户、社群运营能不能形成特定的连接力表现?罗辑思维扮演人与硬知识的连接力,新美大(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体)扮演人与本地生活服务的连接,腾讯扮演人与人的连接。在产品和服务的背后,有没有层出不穷的自组织和自连接?


课堂、学习、兴趣、爱好而形成的自连接,是社群最重要的能力。自问我们的产品有没有形成自连接和人群的自我表达?“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在今天已经没有办法形成真实的表达,看看你手机屏幕下载的App、订阅号,就可以看出你的人格和真实状态。



关于Airbnb和Uber,我们说共享经济代表新的创业机会。在美国,他们自己并不认为共享经济是一个技术进步,但我把它定义为基于场景的理解和洞察而产生的机会。Uber不只是一个叫车软件,而是一个社会化物流、同城货运、二手产品交易、美食分享。Uber新一轮融资在600-700亿美金,Uber正在成为共享经济行业的背书。Uber估值(未来现金流)预测=市场空间(打车、货运、物流、无人驾驶)X发展潜力(生活方式的即时满足、数据网络的效率能力)X市场占有率(竞争格局、政策影响)X提成比例(竞争会降低比例)。


只有新产品才有独占性,PS代表了我们自己定义的专享能力。工具效率软件形成独享产品,当在社交圈分享的时候,我们也独占了用户在这个场景的需求。我们能够独占的场景还可以是什么呢?卧室场景长期被忽略和压抑,当你遇到鼾声的时候怎么办?打鼾成为现代家庭关系的隐形杀手和冷暴力因素,这样的场景痛点能够真实地成为我们创业的研发逻辑,大朴推出止鼾解决方案,我们就能专享这个场景。闺密喝下午茶的时候,闺密可能就会鼓吹这个产品的好处。

支撑场景的四个核心要素:体验、链接、社群、数据




现在,我们不在乎主战场是淘宝、天猫、微信或者其它销售渠道,但是在乎提供了什么样的体验。也就是这个体验是否能够支撑我们的定价体系?满足体验的背后代表一种想要的能力。当以体验为核心、链接为能力、社群为最大公约数、数据为底层逻辑,是否就是一个个性化的场景表达?


体验的重要性是价格敏感性让位于价值敏感性。当我们谈论体验的时候,是在谈论我们的真实想法,这是社交场景的需求。PC时代的流量思维是用户数,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人群X刚需需求的用户比例=产品潜在目标人群,这是传统电商的做法,它的成本就特别高,代表B2C的逻辑,是以一己之力,但是难以形成裂变口碑。


移动互联网更强调流量的本身是用户时间,用户社群代入感X场景占据用户时间的能力=场景获取流量增量的机会,低成本获取流量的机会就形成了。龚焱教授说有一个项目从天使用户立项的时候,只有两个天使用户,但他们是裂变式渠道的起点,是基于mvp(最小化产品)基础的NPS (净推荐值)起点,他们会成为超级传播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正在参与一种伟大的商业模式的发轫。流量基于场景化思维的表现是用户时间,用户时间的背后是社群的代入感和卷入感。



因此,场景就是时间,是创造出昨日、今日、明日的一种记忆活动,场景又因此成为生活的方式和现实的洞察。通过消费情境获得连接,是否可以解决注意力稀缺等问题?


小米的UI每周都在迭代,每周都在让用户伴随与养成。这种时间的力量和用户的体验让品牌成为生活形态的印记,时间的力量太恐怖了,投映出我们的情感。2个多月前,知乎创始人周源说很多知乎大V的盈利模式不只是因为意见领袖的存在,而是因为成为特定领域知识权威,然后去输出服务,成为了电商模式,可以推出自己的旅行线路。空间和场景的关系是体验的层次和细节,有细节、打动人心、振人心魄的场景成为流量入口的关键点。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了,用户越来越关注圈层化的趣味。


北京颐堤港是大型的Shopping Mall,昨天迈特达蒙的《火星穿越》在这里发布首映礼,因为它有一个足够大的场地。作为一个传统的地产运营公司,它理解了消费精神的变化,它当时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家庭能否在这个场景逗留三四个小时,只要逗留下来,就会产生“买买买”。可见,用户在场景空间中的体验决定场景占据用户的时间,这个时间无论是线下还是App、公众号、店铺,都更有场景感,用户增强了停留的意愿。颐堤港通过大面积的场地留白,可以在上面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形成新场景。这种新场景的产生是因为网络环境和生活空间的不断融合,输出新跨界。


卧室是伴随身体最长久的所在,如何为这个输出解决方案?是智能手表、床垫、空气净化器、零食?场景的痛点会成为我们的机会点,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的升级,从而带来新品类的创造。陌陌独占了一种线下社交场景,陌陌和礼物商城形成关联,姜糖红茶也把“大姨吗”作为最佳首发平台。O2O是以人为中心,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它以线上线下接触点作为管理逻辑,然后用补贴创造新消费场景,利用风口完成服务能力的提升、用户关系的绑定和用户情感的连接。不要在意风口会离开,你需要在风来风去的时候,为自己长上翅膀。


今天我们感受到的商业模式变化,都是基于场景的定义。为什么2014年和2015年有无数基于沙拉的创业?女生说,它健康、性感,代表更加趣味、时髦的生活态度。为什么就不能有摇滚沙拉和爱心沙拉呢?沙拉定义了一种新的品类,代表治愈系的美食。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基于用户本身的体验、感受和分享,可以得到几何级数的增长,它体现为标签化、多屏化等等。



当我们在谈论社群的时候,是在提倡亚文化的力量和卷入。社群运营是经营用户的首要能力和方便法门。我们应该成为自己的信徒。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精神是想要而非需要、所见即所购。


而数据基于社群需求洞察的战略决策,驱动用户运营与新品类设计。我们今天所有的能力都来自于用户运营,而我们能感受数据的结构化是基于建模和可分析。数据搭建也成为可以迭代、与时俱进、全渠道的产品模型综合建构。当我们在讲场景体验的时候,是在讲智能终端和结构化数据下的全场景体验,很多App、H5是不是经常有个授权可登陆?微信的帐号就变成统一的ID,此时,微信公众号+App+H5,使用户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统一用户体验,完成不同应用形态的分发。



以用户为逻辑,关键在于体验细节、链接设计、社群运营、数据支持,成为下一个产品洞察的基础。构建场景的商业模式,就要定义新场景、创造新品类。而社群成员要为社群做贡献,这个逻辑会彻底改变流量入口逻辑。


场景构建的方法论是可以为我们所感知的。通过定义新场景、场景体验细节设计,形成用户长期的伴随和养成,让用户主动去分享和转发,在这种持续的互动里面,社群感形成了。基于这种场景有了社群的自组织、自传播、自连接,用户规模会不断变大,然后发现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自动生成、筛选、甄别可量化的数据。


明年电影《魔兽》会推出,无数玩过《魔兽世界》游戏者为之心潮澎湃,此时,《魔兽世界》就是场景、IP,它告诉我们,小众趣味可以引爆大众流行,亚文化的独特性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场景化设计,我们需要顾及的是有没有人发自内心地热爱,有没有坚定的信仰去理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是我们所要的场景和亚文化独特的标签。我们需要创造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消费精神,理解这个时代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场景机会。


“四即”方法论



1、产品即场景


文字不过是速朽的游戏,单单只是把我的演讲文字整理出来是无甚足观的,只有在现场分享有基于场景的洞察,这个本身才是差异化的。我的努力,是基于现场感的判断以及现场同学的化学反应,最后我们一起合谋创建独特的新场景,此情此景是我们共同完成的新产品。我得细分消费者的需求,洞察现场同学的听课反应。而所谓的打赏、赞赏等等都是浮云,我在乎触动你心弦的话,能否成为商业模式重设的关键词。我的期待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找到自己期望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案例的触类旁通,而连接的核心方向正是我们自己。


重新回到这个角度去看,罗辑思维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在不断回到和聚焦到“人和知识连接”的初心。当我们聚焦在知识运营和社群电商的时候,恰恰是这个窄点形成了估值高点,它不管是成了马桶伴侣、刷牙伴侣、化妆伴侣,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把碎片化时间重新赋能和定位了。罗辑思维560万的用户只是一个结果,原因在于它有极强的交互、超高的打开率,让这个流量变得更有转化率,ROI(投资回报率)更高。

为什么说社群是一个结果?罗辑思维真正的着力点是什么?是基于罗胖60秒的长期死磕,极致语音的打造带来了引流能力和内容本身的独特性,然后表现为我们看到的书籍售卖、手艺人售卖、时间售卖,这是否就是社群电商、知识运营、知识电商形成的原因呢?这就显而易见了。


产品如果不能成为场景,就不能获得持续运营。持续的产品力和场景力,才有用户持续的期待,以及转化为运营的可能。

2、分享即获取


正如罗辑思维,一个好的场景,我愿意去分享、追随、打开。打开的本身就代表签到,回复关键词就代表了做贡献,公众号就提供了内容的服务和稳定价值。很多人说能不能把我们的官方微博或公众号做成杜蕾斯一样?杜蕾斯是基于热点的跟踪进行借势营销吗?还是基于传媒的表达能力,进行性感的人格化塑造?也许这些都是表象,最主要的是它能形成稳定的内容承接能力,每个公众议题都能在它稳定的承接体系和品牌调性中完成内容的重塑,它稳定、高效的响应体系和内容生产能力才是核心。



我们习惯了滴滴的专车券、美团的外卖券,它培养了用户习惯,建设了用户应用新场景,形成了新的获客能力。传统的广告逻辑被颠覆了,很多达人主动分享的内容成为了口碑,形成了信任的背书。今天的物质是超载的,信息是盈余的,在选择困难和信息盈余的时候,你需要信任的选择和渠道,而这个逻辑的核心是人,用户成为了新的传播渠道。为什么现在奢侈品牌的着力点不是各大时装周,而是Instagram软件?它已经成了奢侈品牌的必争之地和最重要的分享场景,分别以上面的粉丝形成价值定义。品牌作为人格化的存在,它的拥护者能不能主动分享,成为传播渠道,变成我们判定的标准。这是基于人格背书的分享,无所谓优惠券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分享成为了产品红利的神经中枢。我的产品是因为功能的爆点,还是解决方案的差异化,才会成为用户分享的驱动点?


移动互联时代的场景分享逻辑是:基于人格背书的分享,人格背书的分享核心是人;分享有效的信息和资源,这是分享的内容核心。技能分享平台“在行”的价值正在大于知识社区“果壳”(这两个项目都属于同一个创始人姬十三——笔记侠),大家更希望在知识和技能分享中,收获更多陌生连接,这是新场景的胜利,它不是基于果壳的知识存量,而是人格信息增量。



3、跨界即连接


我们发现新的场景常常来自于跨界,品牌的极致动力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激活。不要迷恋于我们的极致单品,而是为它找到出口,即跨界连接的能力。今天,每一个单品都在面临被红海化和血海化的险境:单品功能的价格一定会被打到最低,然后通过软件、增值服务、生态机制进行收费。品牌跨界的核心首先是打破亚文化的壁垒,我们判断品牌能否跨界合作,关键是看两者之间有没有属于两者的亚文化的联动,它们的调性是否可以高度统一?一旦打通,用户群便开始流动。


优衣库还是平价基本款服饰公司吗?答案是否定的,它现在已经变成了流行文化公司,包含了一切流行元素,生产这个时代最需要、最时髦、最流行的物品。移动互联时代产品新逻辑是跨界,而且不再是蜻蜓点水,通过跨界深度本身,成为了新的定价依据和定价能力。


4、流行即流量


原来场景的红利能力,是因新而享。流行会引爆流量,拥护者便成为去中心化的传播节点,所以,重要的自然是拥护者。流行说明场景具备足够的内容连接价值,促成用户主动搜索的能力。阿黛尔的单曲《hello》带来了一个史上最大的搜索量和销量记录,正是基于流行带来的主动搜索和高转化率。



真实的场景都会自带流量。用户在活跃地主动搜索,埋没在流行之下的场景可能是伪场景。场景隐含了一个场景力影响公式,正相关的因素是:场景生态构建能力(新场景定义和独占能力、品类跨界能力、用户多接触点设计、内容全渠道能力,具体表现为爆款单品与品类、场景分发与分销渠道设计、场景视觉设计、品牌内容的设计、H5场景海报连接)、用户代入感能力(痛点解决方案、故事策划能力、情怀打动能力,具体表现为精准用户需求洞察报告、社交平台品牌传播、口碑组织、用户故事化内容传播)、用户时间占据能力(时间养成体验能力、场景细节设计能力、碎片化时间重构能力,具体表现为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对场景细节的用户主动分享量、品牌场景在同领域下载和活跃量数据排名)、社群引爆能力(社群激活能力、用户交互机制、社群规模能力、社群分享能力,具体表现为NPS净推荐值、官方帐号近三个月活跃用户量、铁杆用户量、社交平台内容组织与传播系数)、场景变现能力(所见即所购、用户行为路径数据量化能力、商业变现对新场景指导能力,具体表现为不伤害用户体验的支付环节设计、转化率、用户复购率、CRM)。负相关因素是:品牌进入社群情感场景的成本,也就是构建场景时间。一切不能变现的场景都是伪场景。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支付转化公式:基于场景体验的“消费冲动”而形成的“闪购机制”,二维码便显得至关重要。


场景方法论的商业应用


品牌细分和定位连接场景,能够构建自身的独特商业模式。我们可以把高频、重度的场景定义为获得用户的方式,把低频的场景定义为利润来源。场景是传统企业转型为数不多的机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作业不是商业盈利方式、客户经营方式、渠道拓展方式、产品定义方式,而是组织构建方式。很多企业的转型,我称之为“美人鱼模式”,也就是上半身必称互联网思维、云计算、万物互联等等,但是下半身都是传统人员,但深究下去,其实瓶颈就在老板自己,他表面上理解了新产品的方法论和打法,但常常是叶公好龙,其实,你的组织应该先要去适应这个时代。陈春花有篇文章提出一个概念:水一样的组织,她说画出一个组织架构,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这意味着水样组织,要以天下之柔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除了传统商业转型之外,场景也是互联网创业的新风口。比如优客工场,互联网办公其实不是办公,而是充满新鲜、陌生、邂逅的连接,形成社群感。类似于U+和we+,产品所有权正在不断被定义为产品使用权,按需付费成为了新的付费逻辑,它成为了传统写字楼的逆袭,连接将无处不在。



未来智能家具、智能办公无所不在,在全新的社会化协作中,每天都有各种新场景涌现。我们基于二次元和三次元的打通,基于出行方式的重新思考,基于智能家居的无处不在,基于按需付费的使用权大于所有权,所有的这一切都告诉我们:面对消费者的新主张,所有商业需要重新整合产业链。


面对着手机屏幕,我们经常急不可耐地左滑、右滑、上拉、下拉,这个时候,一切的关键在于你的文案和照片是不是打动了我。基于手机屏幕的浏览方式,我们正在衍生新的缝隙机会,成长新的物种和商业机会,这导致我们今天场景的基础变了。为什么10月份,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公司资本市场前所未有地暴涨?因为云计算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终于显性了,亚马逊的盈利时代终于带来了。我们发现谷歌搜索的移动量终于超过了PC量。


非常感谢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在这里我把场景实验室的第一次大型公开演讲给了你们。2012年,当我离开京东以后,我曾经说再也不会加入任何大的组织担任高管。当我发现场景能够帮助创业者做顶层设计和传统转型的时候,我愿意帮助各位去真正定位我们新的场景,找到属于我们的品类和亚文化。这个时代最美妙的地方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挖掘:因场景而起,因变革而生。




我在从事了7、8年的电商流量逻辑被颠覆的时候,被颠覆的不只是传统电商逻辑,同时还有PC流量逻辑。因此,没有比在研习社发布场景实验室更好的场景了,我要做的就是和各位一起发现并应用它,场景实验室的目标是赞赏和鼓励一切的跨界、创意与连接。我不是自媒体,也不是社群,更不是科技博客,我只有一个产品:实验。做一切有趣的实验,以更加脑洞大开的方式洞察新的消费趋势,包括场景和技术的碰撞、场景和商业的碰撞、场景和生活的碰撞,让我们用数据挖掘的系统形成强大的反哺能力。


我们正在和京东众筹展开场景造物的新文化运动,洞察、发现、孵化新的消费主张、生活图谱和美学形态;我们将和良品铺子展开零食IP孵化器,让IP有零食配置,让零食也拥有IP,完成基于IP价值观、亚文化连接的社群连接,在亚文化社群的主动分享驱动力和产品应用场景之间建立水到渠成的链接,引导用户需求从“需要”到“想要”。


场景实验室还和李宇春合作“XER”,催生个性化时尚与跨界商品需求,以明星跨界的方式建构人、货、场,定义明星粉丝向明星生活方式社群的转变。




场景实验室的势能何在呢?我们有产品白皮书、《场景革命》系列书籍、场景方法论,同时开展场景公开课、特训营、私董会,最重要的是商业跨界实验。就像纪德说的:“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的场景。”


创业如果是一场修行,也可以让我们领略更多风光。我活过,我体验过更多,我希望我们成为成就大家的平台,感谢各位。


-END-

笔记君: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回复大咖名字,查看精彩笔记

KK丨克莱·舍基丨周鸿祎|李善友丨傅盛|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 阎焱丨俞敏洪丨李丰|宗毅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罗振宇|吴声|伊光旭丨李欣频|张怡筠丨王东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